每当我去演讲,跟中学生谈到“约会”时,大部分的学生会说自己从来不曾约会。言下之意,就是把“约会”狭义的锁定在亲密伴侣之间的交往关系。其实不少的父母对“约会”的价值观也是这样子的,所以孩子才不敢说自己是在约会,只敢说和朋友出去玩,要不然,很容易就被联想成在恋爱了,除了自找麻烦,还要被同学用奇怪的眼神嘲讽。
我告诉这些学生,我已经结婚了,而且我还常常跟太太以外的女生约会呢!
结果,在场的学生就会愣在那里,等待我的解释……
回答:
约会是每一个人必经的人际交往历程,从小时候与一群朋友约会、与知己约会、单独与同性或异性朋友约会、与女朋友或男朋友约会、与老公或太太约会、与长官约会、与客户约会……每个人终究一生都在约会。话虽如此,当我们一提到“约会”这词的时候,大部分人难免还是很快、很直接的联想到是亲密伴侣的约会。如果父母所想的“约会”就只等于“与异性之间的亲密约会”,那么约会内容就很自然的会想到亲密行为了。
身为父母或老师的,可试着检核自己的观念,如果我以上所指的确实是伴随你长大的想法,那么你自然会很紧张或害怕听到孩子说要去“约会”。而且,在他们“约会”的过程中,你会很担心他们去哪里、这个时间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?在如此的焦虑下,就很难去教导他们两性交往的艺术、约会的礼仪了。
在这里我并不探究这样的价值观是从何时开始的。而我想传达的是,这样的价值观无形中传达出“约会不是常规行为”、“小孩是不能约会的”,孩子自然无法从长辈的身上学到健康的两性交往观念和技巧。
父母可以怎么做?
其实,约会可以是健康的人际交往,约会的历程包含了几项好处:(1)可以了解自己和对方的优缺点、(2)学习如何与异性及不同的价值观的朋友相处、(3)学习尊重彼此共同的兴趣和想法、(4)增进双方之间的认识和沟通。
而约会可以指“团体约会”、“一般朋友的约会”、“亲密伴侣的约会”。不同类型的约会都可以在内容上、行为上、地点上、时间上有所差异。而不论是哪一种约会类型,有几项细节是父母和老师可以共同教育孩子的:
(1)表现诚恳和礼貌。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一个很重要促进关系的因子,所以邀约时需要向对方表现出诚意。若自己无法接受邀约,也要有礼貌的拒绝。不少孩子告诉我他们不敢拒绝对方,原因是担心拒绝了后自己会被边缘化,对方也就不再提出邀请了。特别是当女生主动提出邀约时,不少的男生就更会有这样的焦虑而不敢拒绝或使用谎言术回绝。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如此的拒绝方式中,已经让对方不舒服了。
(2)多找共同的话题。团体约会时,话题会随着团体的特性而产生,你一言我一句,比较不会有冷场的场面发生,即使偶尔有,大家也不会感到焦虑。但是如果是单独约会时,冷场常会使气氛尴尬,所以在沟通中找出对方有兴趣的话题,作深入的交流,这样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的想法和价值观。
(3)学习尊重和接纳对方的意见。话题无法深入,部分的原因是一方所说的不能被另一方接受,为了避免冲突,而选择游走于不同的话题当中。所以,学习倾听、尊重对方有表达意见的权利、不要乱下定论或那么快给建议、接纳对方的意见等等,这些沟通的技巧都是在约会中需要学习的。
(4)活动要有具体计划。我们需要教导孩子,在单独约会时更要掌握活动内容,因为这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。约会的时间和地点,由女生主动选择最好,尽量选择在白天和人多的地方约会。如果与不太熟悉的朋友约会,甚至可以请朋友陪伴或告知家人行程。另外,因为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,所以约会时需要一起付账,而非只由某一方付账。
(5)掌握两性交往的阶段。如何从普通朋友的交往进而成为固定对象的交往,这是孩子最欠缺,但却是最关心的问题。孩子从来没有学习到如何单独约会,都只会团体约会,所以单独约会时就会制造很多笑话、找错对象、做出糊涂的事。所以一定要练习约会,从沟通中,了解自己未来适合哪一类型的伴侣。
结语:
如果你现在觉得我结婚后也可以和其他女生约会,也变得不怎么奇怪的了,那是因为你的价值观变宽了。其实,我们需要以正常的心态看待“约会”这个词和这个行为,如此你才可以告诉孩子,什么是他们可以做的,而不是只告知什么不能做。如果孩子从小就建立起这样的观念,自然不会看到男女生在一起就想偏了,反而可以平安快乐的发展两性关系。
*此文刊登于2007年1月23日《中国报》家庭乐 副刊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