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三月 26, 2007

关系的维系不能只靠“爱”

前言:

不少青少年朋友会问我或告诉我:“为何我那么爱他,他最后还是选择离开!?”、“为什么我们那么相爱,爸妈还是一直要分开我们!?”、“只要我们真心相爱,接下去什么事一定可以解决的!”

对于亲密关系,我们存有很多的迷思。而其中一个迷思,就是我们把“爱”放大了,认为“爱是维系亲密关系的一切。”

回答:

“我爱你”,这三个字是很有力量的,特别是对中国人而言。所以还在暧昧期或对刚开始一段恋情的人来说,听到另一半说“我爱你”,就会像中毒一样,毒素会慢慢的在身体里扩散,让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都觉得不错。等到毒素慢慢的退去时,自己才会清醒发现原来实际情况不是这个样子的。

“爱”是维系两人亲密关系的条件,但并不是能幸福快乐的唯一条件。两个人要平安快乐的在一起,除了彼此相爱的基础,还要看两个人的价值观是否相似、是否有共同的生活目标和喜好、是否有良好的沟通、是否有经济条件等等。只有在种种条件的配合和沟通下,关系才可以走得远、踏实。

当然,这要看当事人对爱情的期待为何?如果期待的只是享受感觉,那也许比较合适走段落式的恋情,因为对象是会随着感觉而改变。如果期待找个终身伴侣,那以上提到的条件,在评估对方时,就不得不加以考虑。

大人们会认为求学阶段的恋情不真实,但看在我眼里,我有不同的解读。青少年朋友的恋情,存在着很多的阻碍和挑战,在环境和条件的受限下,经营起来很不容易。尽管看到现在的青少年朋友可以很快地进入亲密关系,也很快的结束关系,但他们在每一段关系中的投入和付出,也会有认真的。在当时的时空下,他们同样经历大人恋情中的甜蜜、愉悦、伤心、挫折、痛苦,因为年少,甚至爱得更为浓烈。

如果要说成人和青少年恋情的区别,那就是青少年无法在关系中给于承诺和责任,也没有经济的条件。其实,在研究中发现,青少年朋友并不是不想给承诺,而是知道彼此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,所以害怕给了承诺会让彼此有更大的失望,结果只求珍惜当下。在我们身边,同样也有不少恩爱的夫妻,因为价值观的不同、管教孩子的方法不同、生活目标的不同、性生活的不协调等等,结果走向离婚的结局。所以,并非只有“我爱你”,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,幸福快乐的生活。

父母可以怎么做?

很少家长会与孩子谈论,该如何去发展和经营恋爱,因为家长会认为跟孩子在这个阶段谈这样的话题,并不合时宜。可是孩子长大了,父母还是没有谈过,也错过了时机。

而我的建议是,如果家里有孩子正在发育,父母就开始要有这个敏感度,在日常生活中主动了解孩子的想法和期待,从中提供两性关系的教育。

例如:电视剧或电影常有很多爱情的元素,如果父母有与孩子一起观看的习惯,这时候不妨以轻松的口吻问问:“你认为那个男生 / 女生性格如何?”、“如果你是那个男主角 / 女主角,你会选择跟谁在一起?为什么?”、“你未来会向往怎样的爱情发生在你的身上?”等等。这些问题会促使孩子思考“未来我要找个怎样的情人?”,而父母亲也可在闲聊中了解孩子的价值观、在乎哪些条件。

父母需要让孩子认清“爱”不是维系亲密关系的唯一条件。另外,也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给孩子,因为孩子最后还是要学习判断和自己做决定。

结语:

大部分的父母都很害怕孩子谈恋爱,所以会设法“促进分手”,但往往不小心促进了“罗密欧与朱丽叶”的效应。
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在大人还没有教导孩子去思考择偶的条件,也没有教导孩子分手的艺术,又岂能如此做?

*此文刊登于《中国报》家庭乐 副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