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年底,和太太去了台湾度假,逛了诚品书局一圈,在好书推荐中看到了一本吴淡如的所写的—“爱情,不是得到,就是学到”。
我被这本书吸引,不是因为吴淡如的名气,也不是封面有多华丽,而是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取得太棒了,这是每一段爱情的哲理!
我们常在感慨现在e时代的爱情,来得快去得也快,在怀疑这样历程的恋爱,却也看到不少失恋的男女,连命也赔上了。爱情,真的有如此大的魔力,真的那么伟大?这个问题,不可能只有一条标准线,因为成年人或者青少年,都可能是其中的迷失者。
每个人都渴望被爱,都渴望有亲密关系。爱情的发展,关系不是继续,就是分手。苦与乐,都是爱情的面相,如果没有得到什么,那一定要学到什么,如果真没学到,也该欢愉到。
曾有一位家长与我分享,他的二女儿(Form 4)长得漂亮,所以不乏男生的追求,而每一次都是她拒绝男生。有一次,她向一个喜欢的男生表白,没想到那位男生以不想忽略学业为由而拒绝了她,这是她女儿第一次感受到被拒绝的滋味,所以好几天心情不好。
一位妈妈曾打电话给我,很焦急的告诉我她的儿子失恋了,因为女友是同班同学,所以不想回学院上课。他每天躲在自己的房间里,只有吃饭和洗澡的时间才出来,这样的情况已经维持一个礼拜。
以上两段关系,尽管是很熟悉的结局 -- 被拒绝、分手,但历程却有各别差异。
第一位家长的女儿,在爸妈的陪伴和开导下,后来学习到了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和价值观。因为体验到了被拒绝的滋味,所以往后更要懂得如何善意的表达拒绝。
第二位家长的儿子,因不满女友与异性太多的接触,所以主动提出分手。不出门是因为期待女友可以回心转意,道歉以挽回关系。结果,那女孩并没有要挽回关系,因为不想在关系中经常为了迁就而没有了自己。妈妈不断劝儿子不要那么专情,不要把感情看得那么重,赶快忘了那女生。这是男孩的第二次恋爱,他20岁,还在学习去爱一个人,是要给对方空间的。
如果孩子在中学时期谈恋爱,父母也不需太过担心和焦虑。我认同谈恋爱是会影响情绪,但谈恋爱不一定会影响功课,谈恋爱也不会怀孕。大部分的小孩可以上了大学才去碰感情,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达到相同的标准。所以如果父母只有一个标准,那就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。
再来,不要害怕孩子分手,不要担心孩子去经验这样的过程。如果说曾经被爱情伤害过,何尝不是自己先点头同意?
“痛”是必经的过程,付出越多,自然伤得越深,需要更久的时间来平复伤口。所以,允许孩子在失恋后有低潮期,允许孩子难过、生气,父母和朋友在旁只要给于适度的陪伴、关心、支持就好。孩子需要从中成长,就像以上的两个例子,他们需要从经验中学习尊重、如何去爱别人、包容别人、体贴别人,进而成熟到可以结婚。恋爱是需要练习的,谁说没有白头到老的缘份就是惨剧,那只是世俗硬逼我们接收的形象而已。
有些人的恋情是走段落式的,重点是否在关系中有学到什么?如果经历了好几段关系,结果都是栽在同一个节骨眼,那自己就更需要加强反省能力。我们不能否认,有些人的确是需要这样的历程,才会慢慢的接近幸福,不是吗?
所以,爱情若不是得到,就一定要从中学到!不论是大人还是青少年,都是一样的。
*此文刊登于4月份《中国报》家庭乐 副刊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